樹的秘密語言(讀書心得 

 
這是本讀了覺得樹其實很萌很可愛的書。
 
雖然本書的主題是關於樹的科普知識,但我很意外它的內容居然十分平易近人,一點不像教科書那樣生澀、充滿專有名詞。害我不禁想,如果生物課本也能這樣就好了。
 
作者是個十足十的愛樹人,這使得他描寫樹的文風特別吸引人。與其說作者在介紹樹的各種知識,倒不如說他在敘述樹的各種趣事。不同的樹種有不同的特質,就像不同的朋友有著相異的個性。作者不僅觀察樹木入微,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更可以透過文字感受到他對樹木真實的喜愛。
 
不管做什麼,果然就是要有愛啊!
因為投入了感情,紙面上樹木也彷彿靈動了起來。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本來抱著學習知識的心態;但讀完這本書之後,比起學到了什麼關於樹木的具體知識,我反而更能放開心胸去欣賞樹木的各種特色。比如裂開的樹皮(被形成層向外生長擠開),比如變色的落葉(回收樹葉上的養分),比如外傾的樹冠(搶日光),比如掉落的樹枝(樹冠往上生長下面的枝葉就用不到了),原本習以為常的風景倏地變得別有意趣,就連開花也不是我原來以為的美麗:那代表的是樹木感受生命或許即將凋零的最後拼搏。
 
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寫樹木特質時夾雜的擬人化風格,像是近水域的樹根不深,因為其實樹木也不喜歡「腳溼溼」;還有原始林的小樹只能在老樹「日光霸權」的陰影下忍耐求生;或是即使同樹種的樹木也不會在同時落葉,因為有些樹木性格膽小,害怕在入冬前趕不及落枝丟葉,而有些樹木膽大,決定冒著風險吸收養分到最後一刻。
 
雖然樹木不會移動,卻能透過樹根向鄰近的樹木輸送養分(小禮物XD),而在遭遇昆蟲襲擊的時候也會分泌獨特的氣味,向周圍的同伴示警。除此之外,作者認為樹林應該也會彼此「話家常」「聊八卦」,只是人類直到今日對「樹語」仍不得其門而入。
 
在書裡,作者用了一個非常深刻,但又非常悲傷的比喻來說明人與樹之間的隔閤。他寫說,人現在溝通樹的方式就像在樹上踩一腳,然後觀察樹喊痛的反應。但這樣是無法真正了解一門語言的。(這段原文寫的很好,可惜我忘了抄下來)
 
可是就算在聽懂彼此語言的人類社會裡,人和人之間何嘗不是常常用互相傷害來溝通呢?--以樹為鑑,忍不住有這種感慨。
 
若說本書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地域的侷限性。由於作者是德國人,因此書中提到的樹種以及氣候生態也多以中歐為主,較難貼合台灣的地理環境,降低了從自然實際印證的機會,(對台灣的讀者來說)不免有點可惜。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