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帶你走近清明上河圖。
有鑑於這幅畫卷的名氣已經突破天際,因此當我在圖書館看見這本「圖多」又「不厚」的小書,它不僅立刻引起了我的興趣,更讓我好奇作者主打的36個視角究竟是什麼?
在此之前,我對這幅畫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中間有座橋(欸)。即便去過台北故宮的《清明上河圖》電腦動畫展,展覽人來人往的環境也只能走馬看花,根本無法靜下心慢慢看細節──直到這本書出現。
作者清晰且細緻的解說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
老實說,我原以為這類「講解古畫」的書要嘛很概略要嘛很學究,都已經作好心理準備了。可沒想到作者的行文非常淺顯易懂,觀察的焦點更充滿了生活的趣味和懸疑的謎團,讀起來簡直欲罷不能(好想要看作者把所有的細節都講一遍!)
除此之外,本書最最最優秀的地方就是它的圖「又大又多」,既有全卷的拉頁圖片可參考,各個段落還有放大的細節圖可以看,圖片和文字的搭配堪稱完美!不必到博物館,就可以享受到宛如觀看真跡般的待遇(其實現場看真跡的感受絕不會比看書好,因為真跡與你之間隔著一層又一層的人頭……)。
如果不是因為家裡沒空間的我想貫徹「用借書取代購買」,不然這本書真的是很有收藏價值(就衝著裡面的高清圖)。
跟著作者的36個視角,基本上就已經把全卷從頭到尾都細看了一次。雖然還是有很多沒寫到的細節,但作者主張讀者可以自己慢慢看,自己找出其他好玩的小地方(某程度上,它很像繪本《where’s wally》)。
由於《清明上河圖》有很多學者研究,作者的詮釋也是百家言之一。因此我認為本書的「引導性」或許大過於「正確性」,在引領讀者走近古畫之餘,能擁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也順便讓人長點知識。
書末另外介紹了不同年代題在《清明上河圖》後面的跋,以及《清明上河圖》的各個仿本──然後我才發現台北故宮收的其實是清院本(之前根本沒在關心到底是哪個仿本,還以為是正本???)
臨、摹、仿的區別在哪裡?所謂「臨」,是指將原畫放在旁邊,一邊看,一邊照著原作畫出來。所謂「摹」,是把半透明的紙放在原畫上,在這層紙上把原畫一筆一筆勾勒出來。臨和摹都追求與原作相像,愈像愈好。……「仿」的重點不在於形似,而在於筆法、風格的模仿。因此,乍看之下,有些仿作和原作差別很大,但仍然與原作有著承傳關係。《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
所以台北故宮收的那幅既不是張擇端畫的,也跟張擇端畫的不一樣。
宋正本(張擇端)、明仿本(仇英)、清仿本(陳枚等)在佈局上很類似,而作者重點講述了三者的差異:開頭的安排、虹橋的情境、城牆的規模,亦讓人感受單純的繪畫背後,不同仿本所潛藏的時代氛圍。(維基百科:「清明上河圖」詞條,有正本及仿本的全卷可比較觀看!)
推薦給想親近古畫但一直找不到入門款的人!
#田玉彬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