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讀書心得 #負雷棄

他者之死與我之救贖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在拆台和捧場間反覆橫跳,一方面受不了各種不合時宜的記憶插敘,一方面又好奇自殺之後的結局將通往哪裡。好不容易撐過離譜的開頭,我終於還是在中段選擇棄書:因為發現我其實已經對劇情接下來要怎麼進行一點不感興趣。

不討喜的女主是本書最大的棄書點。
我甚至惡意地覺得作者該不會在用這個角色汙名化國文老師吧。

面對班上一個學生被霸凌休學、另一個學生跳樓自殺的情境,她除了一堆愧疚但沒屁用的內心戲之外,就是一直害怕又要遭受媽媽的批評和指責……讀起來整個讓我很無言。而更讓我無言的是,不斷回憶她「又愛又恨的控制狂媽」和「相敬如賓的外遇丈夫」和「狂怒無能的壓抑青春期」竟然就是這本書的主調。

敢情學生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重要的只有「因為學生如何如何,勾起了我如何如何的回憶」。

這種不斷反芻記憶,把類似的東西吐出來再吃回去的敘事讀起來真的很不舒服。我希望作者專心推進「現實線」的劇情,而不是趁隙一直把「回憶線」倒出來──我真的沒有很想了解女主角文青又中二的內心,尤其是在追查學生死因的背景下。

把學生之死寫得彷彿是老師追尋自我的祭品。
這是本書最令我反感的地方。

聽到班上學生跳樓的第一反應,空白震驚之後想到校長不知道是否已經得知這個消息,然後閃現出第一次和校長見面的回憶片段……到底是有哪個國文班導會在這種情況下回想校長穿的衣服?這合理嗎?!

到底是作者腦子有洞,還是我的腦子有洞。

如果閃現出跟自殺學生有關的回憶還比較能說服我,但完全沒有。這該不會是假的班導吧?這樣還好意思表示「我也很難過」?我都要氣笑了。

除了各種邏輯詭異的記憶閃現,作者為了塑造人物所使用的情節也非常老套甚至狗血。例如,控制狂媽打電話警告補習班男同學離女兒遠一點,女兒不知情以為被討厭,最後被男同學告知是妳媽威脅我叫我不要接近妳……

現在就連韓劇也不會演車禍失憶了,作者居然還在用這種可能已經看了一百次的樣板在寫小說。我真的是有點震驚。至於寫丈夫外遇也是差不多的模式,毫無新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是托爾斯泰幫《安娜卡列尼娜》寫的開頭。但這本書描寫家庭的方式老梗到讓我覺得「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高壓母,附和父,冷淡夫。

要說本書唯一吸引我的亮點,反而是「你的學生做到了你沒做到的事」這個主題。這句話通常被默認是對師者的讚美。但作者卻以出人意外的對比,在描寫了另一個老師教出奧運選手的學生之後,讓女主角班上的學生自殺──這是女主角曾經想做而沒有做成的事。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以青跟藍隱喻人,他們之間關係可以有很多種複雜的詮釋。或者是競爭。或者是合作。或者是嫉妒。或者是同情。或者是傳承。或者是顛覆。或者是優秀。或者是低劣。而青出於藍的自殺,這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是解脫?還是只是證明了無法解脫?
 
可惜小說並沒有從這個角度發展。
所以我棄書了。

#吳曉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