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9C%AA%E5%91%BD%E5%90%8D 

冒牌者症候群(讀書心得
The Imposter Cure: Escape the mind-trap of imposter syndrome

 
你沒有你想的那麼糟。
 
第一次看到「冒牌者症候群」這個詞,是在《姿勢決定你是誰》這本書上。作者提到她即便獲得外在的成功,仍認為自己是個「冒牌貨」,根本不配得到這一切;同時也擔心遲早有天會有人現身戳破她的假面,揭穿她其實是個沒有能力的騙子。
 
我原以為這種表裡不一的「打腫臉充胖子」只會出現在魯蛇身上,卻沒想到連人生勝利組也會懷疑自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本書以「冒牌者症候群」為題,既解說了該症狀的特徵,同時也探討了它的可能成因,並提供了一系列改善它的建議和方法。雖然「冒牌者症候群」說穿了其實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心理暗示,但如果整天活在「看見黑影就開槍」的緊張裡,確實會讓人惶惶終日、苦不堪言。
 
書裡提到冒牌者可分為五種不同的能力類型(聽起來很像某種超能力的分類XD):完美主義者(我必須完美規劃,精準執行)、才智天生型(我必須天賦異稟,一舉成功)、個人主義者(我必須不假他人,獨立完成)、學者專家型(我必須學富五車,無所不知)、超人型(我必須分飾多角,面面俱到)。而當他們無法達成自己設下的標準,便會產生「我其實是個冒牌貨」的焦慮。
 
用一句話形容,這是一群被「追求完美」逼上梁山,最後魔怔了的人。
 
追求完美真的是一種病。即便人從來沒看過「完美」長什麼樣,內心還是會有一個「完美應該是如何」的形象,彷彿一出生就被內建了什麼東西(真恐怖)。因此,不管你做什麼,永遠都覺得自己不夠好。
 
主觀認定和客觀事實之間的落差,導致了冒牌者症候群的自我懷疑。它的成因可能來自於孩童時期(又是佛洛伊德的勝利)的觀念塑造(謙虛是美德)或情感反饋(被人無視,被說不夠好)。雖說「無法正確認知現實」是人的通病,但卻要時刻抱持著「感覺並不代表事實」的警愓之心。(世上三大幻覺:人有敲門、手機在震、他/她很愛你XDDD)
 
在解析冒牌者症候群的行為和心理之餘,本書所提及的「確認偏差」也是普通人思維的誤區。「確認偏差」的運作方式是,會先入為主地排除與自己觀念不合的部分,而只接納自己想接納的觀念。(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偏食」。但人往往對飲食上的偏食有所自覺,卻對精神上的偏食缺乏自知。)
 
確認偏差會影響人的判斷和選擇,包括關注符合自我觀念的事物,扭曲與自我觀念不合的新資訊,以及排斥與自我觀念不同的思想。
 
作者認為「冒牌者症候群」的癥結在於認知錯誤,因此建議應該減少「我覺得」「我認為」這類的主觀認定,而從外部的客觀評價重新找到自我的定位。由於「冒牌者症候群」的特殊性,本書和不少心靈成長書籍主張「追求自我,不要管他人怎麼說」的做法不同,看到最後頗有「因材施教」的意味。(面對因自己貶低自己而缺乏自信的人叫他多聽別人意見,面對因別人貶低自己而缺乏自信的人叫他不要管別人說什麼XDD)
 
 
#潔薩米.希伯德(Jessamy Hibberd)  
 
 
總有一個優點適合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的頭像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