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杏仁(讀書心得 #微雷

這個正常的世界,與
不正常的我。

本書採第一人稱敘事,講述「我」由於腦內的杏仁核發育不良,因此先天就有述情障礙。而「我」雖然不認為缺乏感情是一種困擾(因為沒感情所以也無所謂),但母親卻非常擔心他人異樣的眼光,所以從小就用各種文字圖卡教「我」如何解讀他人的情緒並作出正常的回應。

然而,死背硬記的表情公式終究不敵血淋淋的臨場反應。
當母親和外婆遭到隨機殺人犯的攻擊倒地,親眼目睹的「我」面無表情──簡直就是個怪物。

這是一本悲傷但又好像不那麼悲傷的小說。或許是因為敘事的「我」始終都很冷靜,像是旁觀者一樣(像是讀者一樣)。這種明明置身事中又彷彿置身事外的疏離矛盾構成了本書的基調,讓所有激烈起伏的情節(比如刺殺,比如欺凌)沉澱成質樸平和的事實,也讓人重新思考「事」與「情」之間的關連。

如果說普通的人會因為親人死去(事件),感到悲傷(情緒),所以忍不住哭泣(表情);那麼缺乏情感的「我」,便只能透過學習哭(表情),來假裝悲傷(情緒)。由於每個人都只能從外在的樣子判斷內在的情況,因此建構一個能讓社會讀懂的表情,遠比個人真實的情緒重要。

不知不覺中,「事情」變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
(遇見什麼事,就該有什麼行動/表情。)
否則就會被視為異類。

一方面,作者藉由述情障礙的「我」,觀察著這個看似自由開放實則刻板偏頗的世界。另一方面,作者也讓被視為機器人「我」,遇見了陷在困境的坤,以及面臨挑戰的度羅。前者在(力量)弱小與強大的執著中迷失了自我的認同;而後者則在(跑步)有用與無用的探問裡展開意義的追求。

作者在後記提到,因為自己的小孩出生後的種種感觸,她曾自問:「不管這孩子是什麼樣貌,是否都能從一而終地疼愛他?即使是長火成完全不同於期待的面貌?」基於這些問題,她創造出了允載「我」(先天缺乏感情同理)跟坤(從小走失暴力偏激)。

認真說起來,這或許是一本關於親子教養(?)的書,但薄薄的一本小說讀完卻相當引人深思。例如從友情的角度探討「好」與「壞」:

 
  我知道,知道坤是善良的孩子。但關於坤,如果要更具體地說,只能說出他打痛我、他把蝴蝶撕裂、他對老師不禮貌,還有他向孩子丟東西這些事。語言這東西就是如此,就像要證明以修和坤是同一人一樣困難。所以我這麼回答。《杏仁》
 
又或者從親情的角度叩問「意義」和「目的」:
 
  腦中閃過許多念頭。如果時光能倒轉的話,允教授會不會選擇不要生下坤呢?這樣一來,他們夫妻也不會失去那孩子,阿姨也不會因為自責而生病,更不會在後悔中逝世。坤犯下的那些讓人頭痛的作為,一開始就不會發生。這麼看來,也許坤不出生才是對的。因為,這樣一來,那孩子就不需要感受任何痛苦或失去。
  但要是這麼想的話,一切就會失去意義,只剩下赤裸裸的目的。《杏仁》
 
這段有關「意義」與「目的」的思考讓我聯想到人生。人總是一邊遭遇各種事,一邊找尋意義和目的(Why and For what)。似乎只有找到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才能說服自已堅持下去。然而,如果一開始就帶著目的而生,那人就不是人,而是工具了。(工具當然對社會很有意義,但大家都不想當工具人)

小說的結尾,平心而論,有點韓劇式的狗血。不過投入情緒閱讀的時候,還是被狠狠戳到了淚眼。奮不顧身的友情不管看多少次都還是很令人感動。雖然本書自病理缺陷出發,內容卻顛覆了我的預想。
 
#孫元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