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讀書心得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A Therapist, HER Therapist, and Our Lives Revealed

人同此心。

這本書在我的書單上有一段日子了,一直想看,但沒那麼積極。後來,我偶然在朋友的臉書上,看對方分享了這本書的讀後感。由於我不喜歡被別人爆雷,所以沒仔細讀只是草草滑過,當然也不記得內容。我只記得朋友的結論「很好看的一本書」,跟大力推薦「一定要看!」於是我就被說服了。

然而,等到我真的在圖書館架上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竟然是:「我真的要借它嗎?」在此我要作個補充,我是真的想看這本書,但在看到實物之前,我沒想到它居然這麼厚。

這本書的厚度足足有三公分(我後來用尺量過)。這已經不是「找人聊聊」的程度了,而應該是「促膝長談」才對。光讀書名,實在無法想像它居然是這樣一本「重量級」作品,幾乎可以跟史學家撰寫的史書相媲美。

幾經猶豫,我最後還是把這本書從架上拿了下來。雖然當時的我在心情上實在沒有準備要讀「如此巨作」,不過相遇即是緣份,錯過了這次,也不知道哪時候能讀。所以想想還是借了。

只是如果現實裡的心理諮商也這麼「沉重」,那我還真的沒有很想聊。

腹誹歸腹誹,在開始讀之後,我便專注在書的內容本身。然後,馬上感覺到一個令人頗為困擾的閱讀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敘述。

這個作者很喜歡用括號來補充敘述(就像這樣)。我不知道這究竟是她的寫作風格(喜歡用OS?),還是因為她寫書卡文很不順(書裡提到她接受了書約卻寫不出來)。我不太適應這種敘述方式(應該不是只有我吧?)。雖然知道她是想在敘述事物的同時補充自己的意見(或者說是內心小劇場),但這些不時出現的括號影響了閱讀感(有時候每句話後面都跟著括號),讓人感到作者好像總是處在非常焦慮的狀態裡(有一個我在說話,然後還有另一個我在吐嘈我的話)。

上面那段的模仿可能有點誇張,但這本書的前半段(尤其是開頭),基本都是這種感覺。作者敘述的方式讓人感覺不到她是個訓練有素(懂得自我節制?)的心理諮商師,反而像個精神分裂的憤青。

回到沒有括號的世界裡。

我以前不覺得括號會影響閱讀,但自從讀了本書之後,我認為一個優秀的敘事者應該少用括號,才能讓讀者有比較好的閱讀體驗。一篇充斥著括號的文章不僅會人感覺敘述不連貫,讀起來更有種莫名的煩躁感。(你到底想說什麼!不能好好地用一句話寫完嗎!用那麼多分段括號是要怎樣!)

幸好隨著作者開始去看心理諮商師,書中敘述的括號數也逐漸跟著減少。
(這難道是某種現實與敘述並進的隱喻嗎?)

完了。我突然也括號上身了。快醒醒!

對我來說,如果不是知道本書講的是心理諮商師這個職業,光看「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個書名,也許會以為它談的是心靈成長,也就是教人怎麼紓解生活的壓力和焦躁的情緒。事實上,我本來也是有類似的期待:希望藉由讀了這本關於心理諮商的書,獲得某種心靈上的平靜(?)

殊不知整本書的內容竟更接近小說。

情節是這樣的:一個心理諮商師因為被論及婚嫁的男友分手,導致情緒與生活失衡。在勉強振作繼續替人心理諮商之餘,決定也去找一個心理諮商師治療自己,以便渡過這個難關。

看到這裡,或許會有人質疑去做心理諮商的心理師好像一點也不專業,一點也不可靠;但如果換個職業想,難道理髮師就能自己剪頭髮了嗎?還不是要去找別的理髮師幫忙剪頭髮!可卻不會有人因此質疑理髮師的技術。

再怎麼全能的人,也無法看見自己的背後。
所以我們需要別人。

從心理師求助於其他心理師來治療自己的這件事,就可以看出這本書的主題其實不在心理諮商的專業技巧,而在人際關係的愛與關懷。作者身為一個心理諮商師,不僅是別人的諮商對象,同時也向別的心理師諮商。她既幫助別人,也被別人幫助,從而體會了一個具有意義的正向循環。

如果以小說來比喻,本書雖然都從同一個敘事者角度出發,但其實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心理師跟她的患者,一條是心理師跟她的醫生。雙線交錯的安排在起初會讓讀者有點混淆,但讀到後來會發現,無論是患者對作者傾訴的困境,或是作者對醫生傾訴的煩惱,其實是每個人生命中都可能會遇見的情緒和問題。

  可是他知道真相。
  他知道每個心理師都知道的事:就診原因常常只是更大的問題的其中一個面向,雖然病人是為它而來,但它往往只是煙霧彈。《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從某方面來看,心理師這個職業或許和偵探有點類似。他們都需要從雜亂無章的表象下提取有用的線索,還要避免落入被誤導的陷阱,才能找出真實。就像層層遞進的推理一樣,書裡的病人約翰、麗塔、夏綠蒂、茱莉,以及作者本人蘿蕊,都在與心理師的對談中,逐漸看清隱藏在藉口和防衛之下的真實自我。

這是一本關於心理諮商的書沒錯,但令人意外的是,它竟也帶著些許我最喜歡的推理元素。隨著每一次諮商,作者在普及心理學知識之餘,也慢慢拼湊線索,以便引領讀者抵達病人的內心。

正如同作者在書序所說的:「如果你在這本書裡看見自己,那既屬巧合,也是我故意。」在與其他病人的互動裡,作者看見了不同的性格、境遇、人生,這既帶來了共鳴與反思,也讓她更深切地體會到心理諮商的意義──這也是她當初放棄影視編劇工作,轉而攻讀醫學系的原因。

最後,作者向她的心理師提到她想寫一本書(最後應該是變成現在這本),並打算將他化名溫德爾,而書名就叫《Wednesdays with Wendell》。其實我覺得這個書名滿好的啊,但不知道為什麼出版後不叫這個名字。

《與溫德爾一起的星期三》
這個書名明明比《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好多了。

#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