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的藝術(讀書心得

 
筆記書二連發。
 
本書是《思考的藝術》續作。雖說是續作,不過兩本書之間只有部分節章的內容有些關聯(作者會在文中加註可參考《思考的藝術》裡的某某概念)。因此就算各自單獨閱讀,也不會妨礙理解。
 
兩本書的寫作方式非常相似,都是以短篇章節闡述概念。作者的文筆風趣,舉例淺白,不論是說明理論,還是敘述事件,都能讓人迅速掌握內容重點,很適合不喜歡看長篇大論的讀者。
 
然而也許是因為兩本書連續著看,使我對這種「筆記式」的文風產生了無聊和呆板的感覺。所以我暫時不想看第三本《生活的藝術》了。
 
依舊做個筆記。
 
@理由的正當性:即便是個爛理由,說出來就會更容易獲得人的諒解和協助。(理由是否有意義,並不是最重要的)
@決策疲勞:密集的選擇/判斷會消耗人的意志力,使人容易做出不理智或不恰當的決定。(琳琅滿目的商品會使人亂買東西)
@傳染性偏見:人對聖物/邪物產生敬畏或恐懼(雖然心裡知道那只是個普通的杯子)。因此你無法用飛鏢射穿愛人的照片。
@冪次法則:由於分布趨於極端,使平均這個概念失去意義。(在臉書和google吸引大部分訪客的情況下,分析網路上每一個網站的平均訪客數所得出的結果變得極不精確)
@誘因排擠:在某些情形裡,給予金錢報酬,會物質化人們基於使命/情操/自尊的行為,反而會讓人感到不快或不願行動。
@威爾.羅傑斯現象/分期遷移:將高業績的人拉入低業績組,使業績看似提高,但總體業績並未增加。(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
@資訊偏差:迷信更多的資訊會做出更好的決定。(因此做出一比一的地圖來避免迷路……但這不就是現有的東西嗎?XD)
@群聚錯覺:大腦會尋求事物的模式和規則,即使那根本是子虛烏有。(那塊石頭看起好像烏龜)
@勞力辯證:當人對一件事投入大量精力時,自己就會誇大其價值,因此請用客觀的態度審視結果。(那並非是天才的畫作。將世俗吹捧成神聖,是一種認知失調XD)
@小數法則:取樣數較小時,個體無論是突出或衰弱,都會被放大解讀。(偏遠超商比較容易被搶,也比較容易不被搶)
@安慰劑效應:期待會改變大腦的化學反應。即便是實際沒用的藥,由於醫生的大力勸說病人也會覺得好像有用。(期待可以虛構,但其效果非常真實)
@福勒效應:通用於的一般人的人格描述,一旦被用來針對自己,就會讓人覺得非常準確。(所以不要再相信心理測驗和占卜了)
@感覺的傀儡:喜歡或不喜歡某些事物的衝動,會阻止你將風險和利益視為獨立個體來分析。(他看起來就像個壞人)
@內省錯覺:自以為真實或準確的信念,其實是一種自我的虛構。(你在編造關於自己的故事。內省並不可靠,請帶著批評的眼光看得自我的盲目)
@嗜新狂錯誤:瘋狂熱衷於新事物,以為新事物會成為改變世界的潮流,但五十年後的世界其實和現在差不多。(即便知道了太陽能,多數還是依靠火力發電)
@選擇盲從性:在決定前忘記有系統地比較其他次好的選擇。(當A與現況比,人不會想到可能有BCD方案,而會直覺地認為只能二選一)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個描述會蓋過後續的描述。
@時近效應:因為短暫記憶,較晚得到的訊息較易記住。
@放血效應:人不會因為一個理論被證明是錯的而揚棄它,只會在有更好的選擇出現時才放棄它。(資本主義與騎驢找馬)
@黑天鵝效應:指稱顛覆常識、始料未及的事件。(已知的事實vs未知的事實vs未知的未知/黑天鵝)
@領域依賴性:理解力很難從一個領域跨越到另一個領域,因此專家只能依靠所學的專業來解釋,卻不一定正確。
@假共識效應:人往往高估自己與他人的一致性,相信其他人的想法和感覺與自己相同(並喜歡與與自己不同意見的人貼上不正常的標籤)。
@歷史修正:人的大腦裡住著《1984》的溫斯頓。(他的工作是修改記憶以符合當前的認知,所以你永遠是對的)
@圈內圈外偏見:我們這一國的都是好人(同溫層與想像共同體),而他們那一國的都是沒智商又長得醜的壞人(高同質性與刻板印象)
@艾斯伯格矛盾:人無法忍受模糊,因此傾向選擇可考量風險的已知情況,而非未知的機率。(你會選擇可到手的兩百萬?還是不確定能否拿到的五百萬?)
@預設值效應:人喜歡熟悉的事物勝於嘗試新東西。基於方便和規避損失的心理,人習慣安於現狀。(所以你電腦/手機/相機的設定使用預設值/標準選項)
@對懊悔的恐懼:人害怕做出錯誤決定。(限量/最後機會讓人失去理智,請在決定前確定到底需不需要)
@顯著性效果:一個顯著的特性會受到過多關注。不要被奇特性蒙蔽你的思維。(沒有每天在過年)
@知識的另一面:讀了游泳的書不等於學會游泳。(行動才是正解)
@私房錢效應:相較於賺來的錢,人會更輕率地使用贏來/撿來/繼承來的錢。(當企業「贈送」你某些抵用券,你可能因為不知節制而花費更多)
@拖延症的產生:因為付出與回報之間有時間上的差距,要跨越這個差距需要耗費大量的心力。(無法立即得到反饋會降低人的上進心與行動力)
@專業曲解/錘子傾向:當被訓練或學會一套專業模式時,會下意識用此一模式來解決所有的問題,因而成為狹義思維模式的囚犯。(請把自己想成多功能瑞士刀,而非錘子)
@正面特點效應:存在是重要的。人很難注意到沒有發生的事情。(直到生病後才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