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後的證人(讀書心得 #大雷

正義的去向。

讀完覺得有點名實不符(?)雖然小說結尾確實出現了關鍵的「最後的證人」,而「最後的證詞」也大大地影響了判決結果;然而如果從劇情轉折的角度來看,證人的身分既沒有意外,出場也缺乏驚喜,讀起來頗順理成章。

相較之下,隱藏的敘述詭計反而更像貫穿本書的核心亮點。

小說開始,無名男女在房間裡相互對峙,女子殺意凜然持刀攻向男子,目的是為了復仇──未盡的結局引人猜想,而關於兇殺案的審判隨之展開。嫌疑人委託律師佐方聲稱無罪,但檢察官真生帶著如山的鐵證卻不這麼認為。

當與案情相關的證人一一被傳喚,在證詞開始勾勒出「情殺」面貌的同時,另一線痛失愛子的「酒駕車禍」隱情也逐漸顯現──兇手真正的動機是為子復仇,而非審判所以為的情殺。

作者的高明在於情境營造,不僅藉著開頭的持刀場景讓讀者有了先入為主的「兇手印象」,接著又透過證詞和回憶合理地強化了「兇手動機」,於是乎,讀者幾乎都會下意識地認為「殺人的兇手是女子,死掉的被害人是男子」。

我起初也是這麼想的。
直到飯店櫃檯人員的證詞裡提到「男方先到」,而檢察官據此認為被告有較充份的時間在現場計畫行兇,我才驚覺作者的敘述詭計。

因為「被告 = 嫌疑人 = 活著的 = 男」,所以「死者 = 受害者 = 死掉的 = 女」。明明是男女對峙所導致的飯店兇殺案,而作者在前半的敘事裡竟然一次都沒坐實「被告」和「死者」的身分,輕描淡寫卻成功誘導讀者的敘述詭計有點厲害。

此外,「復仇不是殺人,而是被殺」──設計仇人成為殺人兇手的創意也不落窠臼,令我聯想到《嫌疑犯X的獻身》,都給人一種跳脫常理,卻又十分合情合理的絕妙。只是比起《嫌疑犯X的獻身》,本書的破綻明顯了些。

整體而言,小說沒有太多辯論攻防的場面,無論是發現長官壓下真相所以改行律師的前檢察官佐方,還是父親遭精神病患刺死決心成為追求正義的現任檢察官真生,都只是略略提及各自的立場和堅持。而最後出場的證人與其說是在揭露真相,倒更像是在坦白一粧陳年惡行。

我不喜歡結局。
這正義好像有點太誇誇而談(一番話就被翻盤),又有點太價值正確(雖然有罪但不能冤罪)。

#柚月裕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的頭像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