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推理競技場(讀書心得 #大雷

所謂的推理就是摳細節(推眼鏡)

這是一本很酷的推理小說,它創造了一種在這之前我從未見的形式──推理的多重宇宙(笑)。小說開頭乍看是再平常不過的暴風雨山莊套路:一群人陸續抵達別墅,而後對外橋樑斷裂,風雨襲來的同時第一名受害者出現──「好,有人搶答!」

主持人出場來得猝不及防。
(讀者:我以為我在看小說,原來我在看電視 O_O)

在這本由「情節文本」和「直播現場」兩方構成的雙線小說裡,作者展現了驚人的敘事能力:一方面是文本故事的沉浸感,一方面是現場對話的臨場感,兩者的轉場切換既涇渭分明,卻又能在推理辯答的過程中相互呼應,非常精彩。

作者打造出「推理競技場」這個平台,讓節目一邊播放情節文本,一邊看參賽者搶答。而參賽者推理兇手的依據,幾乎總結了過往推理小說曾經出現的敘事陷阱,包括:「雙重人格」論、「性別誤導」論、「身份誤導」論、「不在場時差」論、「同名」論、「假死」論、「隱身」論、「共謀」論等等。

十四位參賽者,竟有十四種不同的推理!
極限燒腦的同時,更佩服作者字斟句酌、錙銖必較的推理魂。

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宛如至身於「推理競技場」的參賽者,想要推理出真兇,卻始終找不到真相。每位參賽者的陳述聽起來都好像很有道理,但當下一段文本的線索放出,論點卻又馬上被推翻。直到後來,隨著線索越來越繁瑣複雜,推理出答案的也越來越偏門離譜。

兇手究竟是誰?
又或者,這個文本中真的有所謂「合情合理」的兇手嗎?

小說結尾,作者藉由揭露器官的買賣犯罪(這是另一個小伏筆)和「推理競技場」背後的運作真相,探討了「書寫」和「語言」之間的關係。照理來說,「寫定的文本」不可能贏過「變化的語言」,前者「完成」且「時間在前」,而後者「未完」且「不斷延伸」。因此,無論如何總能找到適合的「語言」來解釋「文本」。

然而,節目主持人偷偷「抽換文本」的行為,打破了此一定律。主持人針對參賽者的推理內容,更改劇情的走向,然後用新版本的敘事打臉參賽者,讓「解答」永遠追不上「提問」。

作者真是太厲害了,竟然把德希達的解構主義拿來當成推理小說的元素!還營造出如此天衣無縫的趣味!隨後我發現作者是慶應大學文學部的畢業生……這等運用理論寫小說的方式簡直神了!

雖然後半的推理走向越聽越斐夷所思(不放過任何可能性),但我還是非常欣賞作者既炸裂又嚴謹的創意。無論是「書寫」和「語言」的雙線敘事,又或是本格推理的各種手法細節,即便最後推理出真兇的依據對非日本人的讀者頗不友善,不過這或許已是「合情合理」的極致。

令人耳目一新的推理小說。推薦。

#深水黎一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的頭像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