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病菌與鋼鐵(讀書心得

地理、農作與語言。

 

雖然書名取得聳動又暴力,可實際的主題跟武器發展或疾病研究一點關係也沒有。除了標題騙人之外,本書還有著磚頭般極具迷惑性的歷史假面,殊不知內文翻開的真面目竟然是地理學。


前言裡,作者自承撰寫本書的動機來自於亞力的提問──在過去的幾萬年中,他的祖先如何在新幾內亞落地生根?又,近兩百年來,歐洲白人如何使新幾內亞淪為他們的殖民地?──這段不期然的談話在作者心中埋下了問題意識的種子:歐洲為何能在近代領先全球?

看似史學研究的疑問,卻意外有個地理層面的解答。

本書裡,作者運用考古人類學檢視史前生活,並透過地理剖析,詳細闡述了影響族群發展的原因。除了介紹各洲不同的歷史進程,本作最大的特色便是從地理(空間、地形、氣候)的角度,解釋現代社會文明之所以(可能)形成的遠因。

  媒體記者最喜歡作者用一句話來交代一本厚書。本書可以這麼交代:「各族群的歷史,循著不同的軌跡開展。那是環境差異造成的,而非生物差異。」《槍炮、病菌與鋼鐵》

要說何者主導了歷史社會的發展方向,比起生物決定論(種族優劣),作者論述的立場顯然更傾向地理決定論(環境差異)。而他聚焦於美洲、非洲、澳洲及大洋洲諸島國的討論分析,不僅內容詳實豐富,讀起來也非常有說服力。

其中,幾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論點包括:相較於歐亞大陸的東西連結,美洲與非洲南北向的陸域顯然不利於跨地形及跨緯度的傳播交流,阻礙了作物與技術的進化;而澳洲及大洋洲的孤島環境,在大型動物的滅絕後,則減少了馴化農牧的機會與發展出定居文明的可能。

採集、馴化、農業、傳播,在這些影響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字裡,大部分的人雖然明白它們所代表的意義,卻甚少將它們與具體的氣候環境結合,因此獲得的常常只是籠統的抽象概念。而本書強悍的地理觀無疑彌補了這方面的空泛和不足。

除此之外,作者以地理為核心的歷史論述裡,亦涵蓋了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等不同學門知識,觸類旁通的程度簡直令人髮指(作者本人是生物學家)。所幸在眼花繚亂的知識風暴中,跨學科的冗長描述通常會被精簡成一段好讀易懂的結論。

在80%舉例論證與20%歸納總結的架構下,本書從遠因(地理的差距)層層推遞到近因(帝國的形成),既展現了別出機杼的大局觀,也回答了現今各國為何會有發展落差的提問。

最後,作者還特別提到了近代歷史發展的轉捩點──新大陸的發現與海權時代的興起。他從地理的角度剖析統一的亞洲容易被單一權政的保守思想限制(明代海禁),但地勢分裂的歐洲卻因各國竸爭而有利創新。當亞洲的停滯對比歐洲的進取,世界中心便也跟著轉移。
 
由於我很久沒讀體積這麼厚,內容又這麼硬的書,以致中間有幾次差點棄書逃走。某些太過艱澀的章節(例如語言學的部分),我基本都快轉略過。因此,雖然勉力讀完了這本,但知識紮實的感覺讓我最近都不想再讀這類型的學術書了orz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