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陣殺人事件(讀書心得 #大雷

 
金田一耕助初登場!
 
要說日本名知度最高的名偵探,除了江戶川亂步筆下的明智小五郎外,再來就屬橫溝正史創造的金田一耕助了。前者成為《名偵探柯南》裡「江戶川柯南」和「毛利小五郎」的致敬對象;後者不但啟發了《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本格推理,更讓漫畫裡的孫子「金田一一」有了一個十分爺寶的口頭禪:「以我爺爺金田一耕助的名譽發誓!」
 
……你爺爺知道你拿他的名字在外面招搖撞騙嗎?(欸
 
小時候看漫畫,以為金田一耕助就是個設定,從沒想到真的有這號人物。(呃,不過真要說的話,其實小說或漫畫都是虛構的設定。)直到後來,接觸了日系推理小說,才發現原來漫畫裡金田一耕助的原型來自於橫溝正史的作品。但因為我並不迷金田一,只把它當成一個有趣的豆知識。
 
說來慚愧,要不是身邊有一個朋友是橫溝正史迷,也許我這輩子不會回頭讀日本老派的本格推理。我個人不太喜歡江戶川亂步的異色推理,而日本三大名偵探:明智小五郎、金田一耕助、神津恭介,最後一個人我根本聽連都沒聽過。(高木彬光在台灣翻譯作品很少)
 
話題扯遠了。
 
《本陣殺人事件》除了收錄同名的中篇小說外,還收錄了〈水井怪聲〉和〈黑貓亭殺人事件〉兩篇作品。雖然〈本陣〉寫了金田一耕助的初登場,但令他出名卻是第二個案件《獄門島》。因此,還沒看過《獄門島》的讀者(就是我),大概會看不懂為啥〈水井〉和〈黑貓亭〉裡一直強調金田一耕助是破了懸案的名偵探。
 
不過就算沒看過《獄門島》也不妨礙閱讀(也沒有被爆雷,可安心XD)
 
 
與近代直接描寫事件的推理小說不同,老派的推理小說在切入事件前會先進行說明:「作者」向「讀者」介紹「他如何得知這個離奇的案件」,並「決定把這個事件紀錄下來」,因此「這個案件才能被讀者所知」。這類的前言鋪陳,可說是引導讀者從「現實」踏入「虛構」的引子。它試圖以一種「確有其事」的說法來說服讀者,從而使讀者投入注意力在這個「被紀錄的真實事件」(雖然我們都知道事件是假的XD)。
 
早期的小說通常不太懂得如何由真入假(從現實轉入虛構),必須有個「如此這般」的說法;但如今的小說可以一開始就描寫事件,而更上層樓的敘述性詭計則將讀者從頭騙到尾。這道理就像穿越小說剛出現的時候,作者還要設計一個時光機,營造一個角色之所以回到過去的情境依據(《尋秦記》);但如今各種穿越泛濫,被車撞也能穿,睡個覺也能穿,醒來就在異世界了(從歷史世界一路穿越到遊戲世界)。
 
反正現在的作者擺明就是要寫推理/穿越小說,讀者在閱讀前也有心理準備。因此怎麼知道這個殺人事件,或者用什麼方法穿越不用太講究了(笑)
 
不過看到橫溝爺爺很嚴謹地細說從頭,還是有種很獨特的古早味的感覺。我個人還滿喜歡的。現在的小說不會這樣寫了。
 
以下涉及劇情。大雷。
 
 
 
 
首篇〈本陣殺人事件〉講的是密室殺人。不過謎底不是機關設計,而是兇手身份。
 
有關「密室殺人」的手法極多,我個人認為基本上可以分成三類:「那不是密室」、「那是可以打開的密室」、「兇手問題」。
 
「那不是密室」指的是「在眾人一起去打開的時候才變成密室」,也就是兇手用一種障眼法讓眾人覺得那是密室。
「那是可以打開的密室」指的是機關設計,也就是利用各種工具或空間設定,讓兇手可以從外面把房間變成密室。
「兇手問題」指的是各種與兇手相關的設計,包括兇手其實在密室裡,兇手裝死,諸如此類。
 
〈本陣〉屬於第三種,兇手問題。雖然作者設計的密室手法相當巧妙,包括陰錯陽差下起的大雪(兇案現場屋子的周邊沒腳印)、從內部反鎖的門窗(密室必備),然而遺留在雪地裡的兇器卻指向了「兇手殺人後逃走」的假設。即便眾人一時想不透如何破解密室,卻一致認為兇手正在逃亡。
 
可是密室的邏輯不是這樣用的啊!兇手製造密室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人以為被害者是自殺」或是「製造自己的不在場證明以便甩鍋給別人」嗎?現在兇器掉在路上,每個人都知道逃走兇手的身份,這密室還搞啥用?
 
看到這裡,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逆向操作。當讀者跟著眾人在找逃亡在外的兇手時,金田一耕助告訴你:那兇手其實是被害人,而被害人才是兇手。
 
被害人事先把兇手殺了埋屍,接著做了一間密室殺了老婆再自殺,最後把殺人的鍋甩給死掉了兇手。於是每個人都在找兇手,但誰也找不到兇手。
 
這個閉輪設計得別出心裁。利用讀者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心理,不僅一舉反轉了「因為密室是障眼法所以死者不是自殺」,同時又以「死掉的逃亡兇手」洗脫其他人物的嫌疑。讀者自以為從敘述裡掌握了很多線索,可最後卻只能在原地團團轉。
 
別人是用密室把他殺偽裝成自殺,一柳賢藏卻是用密室把自殺偽裝成他殺……除了他的動機(愛面子)有點牽強外,整個逆向思路幾乎無懈可擊。(但仔細一想,這動機好像也沒有很不合理)
 
原來密室還可以這樣用。
 
次篇〈水井怪聲〉寫的是「雙胞胎殺人」的變形。「雙胞胎」是一種比較方便的講法。這類的推理小說裡會出現「長得一模一樣」的人物,他倆不一定是雙胞胎,但通常有血緣關係。然後這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人要嘛被當成兇手障眼法(是誰殺人),要嘛被當成死者障眼法(死的是誰)。
 
〈水井怪聲〉裡,長得一模一樣的人物是同父異母的大助和伍一。大助是正妻生的,性格開朗和善;而伍一是私生子,性格陰沉冷漠。因為成長環境不同,兩人在被徵兵入伍前從來沒見過面,卻沒想到被分到同一個部隊裡,並在戰爭的過程裡一死一傷,最後返回村莊的是大助。
 
看到這裡,內心雪亮的讀者一定會忍不住大喊:「回來的絕對不是大助。事情哪有這麼簡單。這是作者的障眼法!」
 
但事情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作者故意讓大助裝上義眼,把他與伍一外貌唯一不同的雙瞳弄瞎,目的就是為了讓讀者疑神疑鬼。不過也不能怪讀者疑神疑鬼,因為就連大助的親妹千鶴都心生懷疑,認為從軍中返家的人不是哥哥,而是相貌相像的伍一。
 
由於本篇小說採用的是日記體,而讀者看的到是「作者從金田一耕助手裡拿到的千鶴日記」。一旦受到千鶴主觀敘述的影響,加上前往神社的家僕意外身亡,印有大助指紋的繪馬不翼而飛,讀者對大助的懷疑也跟著水漲船高。
 
殊不知「讓一模一樣的長相成為障眼法」才是真正的障眼法。
 
當讀者一門心思地認為繪馬不見便是伍一偽裝大助的手段後,「伍一」 因為被大助老婆發現了真實身份,只好殺了老婆,一切顯得非常順理成章。如果不是千鶴偶然發現了其實已經拿回家中的繪馬,得知大助的真實身份已被驗證,恐怕所有讀者都會以為死在井裡的人是伍一。
 
如果身份從頭到尾沒被換過,那又是怎麼一回事?
 
在「返家者是伍一」的版本裡,被害人死掉的原因是發現了隱藏身份的真相,而兇手理所當然是偽裝成大助的伍一。不過在「返家者是大助」的版本裡,被害人死掉的原因是被懷疑和弟弟有染,而兇手是妒火中燒的大助本人。僅僅只是抽換了身份,不一樣的動機便將殺人案完全換成了另一個故事。
 
更出人意料的是,大助怒氣沖沖殺了老婆還不夠,接著跑去質問住在療養院的弟弟,卻在執爭的過程中反被弟弟失手所殺。而「被害人上門跑去被兇手殺」的結果竟然陰錯陽差地幫真兇弟弟製造了不在場證明。這是整篇小說裡讓我覺得最巧妙的設計。
 
至於幫忙頂罪和幫忙棄屍水井的人是受過弟弟恩惠的亡命之徒。收尾也算是合情合理。
 
最後一篇〈黑貓亭殺人事件〉敘述的是「一人分飾兩角」的「無頭屍」詭計。為了避免讀者諸君不懂這是什麼樣的手法,作者在進入正題前還特別介紹了「密室殺人」、「一人分飾兩角」、「無頭屍」這三種推理小說中常見的謎題。
 
作者認為,「密室殺人」有多種不同的設計和解決方式;「一人分飾兩角」要讓讀者無所察覺,一路將伏筆隱藏到最後;而「無頭屍」則是三者當中最容易被看穿的手法,因為不能辨識臉孔的屍體通常並非被害人A,而是被當作兇手的B。也就是說,真正的兇手A利用假兇手B的屍體來詐死。
 
看到這裡,我忍不住聯想到島田莊司的《占星術殺人事件》和西尾維新的《斬首循環》。這兩本裡面都有無頭屍,然後死的都不是「被眾人以為的那個人」。
 
作者一直想寫一篇關於「無頭屍」的推理小說,但苦於無法跳脫以往的手法,因此當「金田一耕助上門告訴作者這個案件」,作者便認為〈黑貓亭殺人事件〉可以突破這種顯而易見的,利用無頭屍來進行「身份交換」的模式。
 
說是突破,但如果寫「無頭屍」不搞身份交換,那還有啥別的花樣?
 
小說從被頂讓的「黑貓亭」後面被挖出一具「身份不明」,且「臉孔無法分辨」的女屍說起。這具女屍一開始被以為是黑貓亭前男主人的外遇對象(被男女主人合力謀殺),接著又被翻案說其實是黑貓亭前女主人(被男主人和外遇對象合力謀殺),但最後發現死的根本是黑貓亭前男主人曾經在船上遇見的女子(就是個不相關的外人)。
 
這是個隨著屍體身份不停反轉,兇手身份也跟著反轉的推理小說。
 
雖然有點佩服作者可以想出這麼曲折離奇的情節,但老實說我不是太欣賞這篇。理由是最後作者把「黑貓亭前女主人」和「黑貓亭前男主人的外遇對象」合併為同一個人的說詞不太合乎邏輯,而且這個「一人分飾兩角」的設計除了讓「身份交換」更複雜之外,好像沒有什麼太出彩的作用。
 
這篇小說簡而言之,就是老婆殺了一個不相關的女路人,接著殺了老公,然後把老公埋了,把女路人的屍體偽裝成自己,而把殺人的鍋甩給老公(已死)和老公外遇對象(事實上沒這個人)。
 
於是兇手就消失了。(這真是太神奇了傑克)
 
雖然有些許不太合理的地方,但整體來說,本書各種環環相扣的細節相當嚴謹,奇思妙想的設計也挺讓人驚豔。橫溝正史擅長本格推理,小說的殺人手法和詭計都有其內在的線索和邏輯,不過在犯案動機和人物關係上就比較薄弱死板。因此,謎題很棒,可劇情就不太能打動我。
 
#橫溝正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