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讀書心得

 
也許電影會比較好看(?)
 
這本自傳式的散文集敘述了一個對英文和繪畫感興趣的愛吃台北小孩江振誠,在歷經了五個重要的階段(他用五根湯匙來比喻)後,成為法國料理名廚的過程。乍聽之下好像是很與眾不同的人生,不過我讀完這本書卻沒不怎麼能感受到傳奇感。
 
大概是文筆的緣故。
 
老實說,這本書的開頭看得讓我一度想棄書,總覺得書裡的敘述方式莫名地引不起人的好奇和共鳴。作者寫他從小受母親影響,愛吃美食;又有兄姊的前車之鑑,因此十分乖巧聽話;對外語感興趣,卻也被繪畫設計吸引;最後則是在填志願的陰錯陽差和學費的經濟考量下,讀了從來沒想過的淡江商職餐飲系。
 
如果想知道江振誠的人生軌跡,本書確實是首選。
不過讀者想看的可能不止是這些。
 
我認為本書最大的缺點是把自傳散文當成記錄文,怎麼讀都給人一種流水帳的記事印象。作者在書末以五根湯匙來比喻影響他人生的重要經歷:感官花園學藝(法國)、亞洲展店(東京、曼谷、新加坡、上海)、賽舌爾島的冒險(東非)、JAAN per Andre的革新(新加坡)、獨自開業的Restaurant ANDRE(新加坡),可是描述這些經歷的文章卻沒給我眼睛一亮的感覺。
 
可能因為作者是個比較實際的人。
因此文章的總結感很強,基本壓過了散文記事抒情的特質。
 
書裡用了相當多的篇幅敘述作者學習法國料理的過程,但除了煮馬鈴薯一段稍稍提及烹煮的細節外,其他幾乎都是概略性的描述(每天早起,每天晚歸,人生地不熟,語言聽不懂,學習學習學習)。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為了做出道地的法國料理,就連有些覺得難吃的重口味起司也要催眠自己這才是法國人喜歡的味道。
 
所以說,口味這種東西,根本不是天然的,而是後天訓練的。如果以布爾迪厄的話來說,這就是一種文化的權力控制。
 
……寫著寫著突然就岔到社會學去了。
 
總而言之,本書讀著讀著會讓人不禁懷疑作者為啥要那麼辛苦去學法國料理?學中華料理不好嗎?但回頭又想,其實那年代的台灣挺崇洋媚外的,如果當一個廚師要有地位,又要混得風生水起,那肯定是要學外國料理的……。
 
這本書就結論來說我不太喜歡,內容頗無趣,文筆很一般。
 
#江振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