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腦喜歡這樣學(讀書心得

 
讀完發現其實裡面的內容很多是已經知道(已變常識?)的學習書。
 
作者說她原本是個數理廢材,但因為改變了學習方法,發現其實數理沒有一般人想的那麼難。我也是個數理廢材(雖然我一直覺得自己好像沒有那麼廢,但結果還是讀了文組),但看完這本書,我依舊不覺得自己可以擺脫數理廢材的身分。為什麼?因為我不是學生,也不用考試,最重要的是,因為我懶。
 
如果想變成數理天才,除了毅力,得還有些動力。
 
書中寫很多不擅長數理的人,因為不擅長,所以討厭不想學,又因為討厭不想學,所以就更不擅長了。這顯然是個惡性迴圈。因此,需要從小地方(一次不要太多太難)培養習慣,減少逃避拖延,並在每一次完成自己設定的小目標後,給予自己獎勵,從而獲得正向的心態。
 
「決定人生的,不是才能,而是習慣。」《書房的鑰匙》
 
建立好的習慣很重要,這已經是老生常談。至於如何建立習慣,常常聽到的一個說法是,一個習慣的建立需要三個月(我忘了這是出自哪裡的科學根據,好像跟大腦神經元有關?)換而言之,如果想建立習慣,必須持續做那件事至少三個月,如此才能從手動(強迫自己去做)變成自動(自然而然去做)。不過說是自動,事實上也不過是降低排斥逃避的心而已。就像我以前當學生的時候可以每天讀英文持續三個月以上,但現在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沒看過一本英文書了。
 
所以即便是習慣,也得要有更深層的認同(必須打從心底說服自己),不然很快就會被其他習慣所取代。又或者不管什麼認不認同,就像個機器一樣持續去做,大概也能達到建立習慣的目的。無論如何,習慣是個進行式。
 
接著再說大腦的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專注模式就是集中注意力在眼前的事上,它的反義是那種盯著書頁卻看不進任何字的狀態。專注有助於建立大腦神經元的連結,也是建構記憶和知識體系非常重要的一環。至於發散模式,則是一種看似放鬆但其實大腦底層還在運作的狀態(聽起來超玄)。發散模式最有名的例子大概就是阿基米德,他在浴缸泡澡泡到一半,突然大喊「我發現了!」然後就從浴室裡衝出來。
 
真嚇人。
希望阿基米德有穿衣服。
 
如果說專注模式是人力,發散模式大概就是天啟;前者是一步一腳印,後者叫靈光一閃。然而,腳印很容易看到,而且有跡可尋;至於靈光,則不知道哪裡才看得到,所以我一直覺得發散模式是個挺厲害的玩意兒。更確切的來說,是這種不知道怎麼運作的大腦很厲害。至少我泡澡的時候從沒想過浮力這件事。
 
阿基米德的靈光一閃。
不過物理廢材的我閃不出這道靈光。
 
按照書裡的說法,觸發靈光一閃的前提是必須有由專注模式建立起的知識體系。這話很有道理,但我總覺得這不是個若P則Q的邏輯。看不看得到靈光,很大一部分還是得靠運氣。不是出去散個步回來,就能想到解開數學題的辦法。
 
簡而言之,發散模式真的是個很神奇又不可思議的東西。它可以通過散步、泡澡、睡覺、聽音樂(最好是沒歌詞的音樂)激發,但終歸得到什麼結果(或沒有結果)誰也不知道。
 
不過大腦在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之間的轉換有助於學習,這道理大概就像不能一次吃太飽會撐死一樣。大腦也是需要放鬆和休息的。
 
最後來談談回想(recall)這件事。
 
書裡說,確認有沒有學進知識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剛剛看過的內容在大腦裡回想一遍。這點真是真知灼見,我可以舉起雙手大喊認同。比起一直重覆看書上那些字(其實根本有讀沒有懂),回想一遍真的比較有效。回想可以加深記憶,而想不起來的,就是忘記的內容。
 
非黑即白。
 
然後更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學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對別人說一遍。就像一句老話常說的,學習不是死背硬記,而要把知識轉化成你自己的。
 
寫到這裡,書裡讀完有印象的部分我都總結得差不多了。而就在剛剛我又突然想到書裡說的一件事,那就是考試。
 
很多人都覺得考試沒用。認為學習不應該是為了考試。
 
但其實考試真的有助於學習。為了回答考卷上的問題,必須強迫自己融會貫通。即便解不出答案,但只到看到提問,大腦就會反射性地思考,想辦法找出解答。此外,考試也提供了一個強烈的學習動機(姑且不論這是好是壞)。
 
然而最令我驚訝的還不是考試有助於學習這件事,而是即便考完之後沒檢討考卷仍能強化學習。這大概就是我上面說過的考試效應。反正題目就在那邊,無論會不會做,都會刺激大腦思考,並從腦海翻找學過的東西試圖回答。
 
人果然很會找理由。(笑)
 
 
#芭芭拉‧歐克莉(Barbara Oakle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