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間客(讀書心得 #大雷

 
科技就是人性。
 
很多網民認為這是本披著科幻皮的武俠小說。這種反差與其說是批評,在我看來卻倒像是種讚美。大概是因為我從來沒想過科幻居然可以和武俠結合在一起,而且不得不說,作者把這本小說寫得很好看。不管是機甲戰還是格鬥技,讀來都令人非常熱血沸騰,加上許樂「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性格,簡直就是一騎當千,萬夫莫敵。
 
雖然我頗愛看主角逆天的情節,不過小說當然不可能從頭到尾這樣演。
 
初讀小說,東林星的背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科技過度發展之後的荒蕪,但再續讀下去,就可以發現作者明顯沒有耕耘宇宙星系的意圖,而是將焦點集中在機甲和憲章上。這兩個科技系統,一個用來殺人,一個用來控制人;前者是刀槍的進階版,後者則是資訊的無限上綱。老實說,我一直覺得,比起討論許樂的武力有多牛逼,最牛逼應該是這台無所不知的憲章電腦。
 
最誇張的是,牛逼的憲章電腦明明只是程序的運算,最後不僅衍生出人工智能,居然還搞出人格分裂。雖然憲章為許樂大開後門,讓他變得像神一樣超能無敵,但從理智面的角度來看,這一個無所不能芯片雙向通道真是犯規到極點,兼具了情資蒐集和即時定位的功能,只差不能瞬間爆人頭殼。
 
我記得《巫師世界》裡好像也有這麼一個外掛芯片?這麼一想,就突然很想把所有芯片開掛的小說都找來讀一讀(笑)。
 
憲章的監控和機甲的戰鬥大概是這本小說裡最科幻的部分。除此之外,政治權力的角力佔了多數。如果不是許樂時不時地爆出主角威能,大殺四方,或許最後大家對它的評語會變成披著科技皮的政治權謀小說。
 
認真說來,這本小說寫的應該是總統制的聯邦和君王制的帝國之間,跨星系的國際大戰。但不知道為什麼,光寫聯邦境內各勢力的詭計內鬥,就花去了許多篇幅。套一句邰之源的話:「其實我真的很想徹底擊敗帝國。」我也真的很想看兩國大戰,只可惜許樂不是聯邦人,竟然是帝國人。
 
這伏筆真讓人震驚。
 
即便讀到封余的真實身分是軍神他弟、簡水兒的隱藏身世是封余他女兒,也不覺得有什麼吃驚的我,在讀到許樂被揭露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帝國人血統因而遭追殺時,我真的也只想說:「杜少卿,你媽才是帝國人!」
 
結果這居然也是真的!
 
作者真是太鬧了。怎麼不乾脆讓李瘋子也當帝國人(笑死)
然後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安排大反派李在道其實是帝國隱藏在聯邦裡的間諜。
(這劇情怎麼聽起來挺有可塑性的?)
 
在本書的後記裡,作者自述《間客》是個舊瓶裝新酒的故事。許樂和邰之源的相遇類似《鹿鼎記》裡的韋小寶和康熙,而許樂真實身世的揭露則如同《天龍八部》裡喬峰的翻版。當然,比起只能欺上的韋小寶,許樂直接硬氣得多;而又比起喬峰至死方能解脫的家國矛盾,許樂則是早早想通哪國人其實並不重要。
 
也許是因為主角性格的巨大差異,在《間客》讀到這兩段情節時,我並沒有聯想到韋小寶和喬峰,也沒有想過這是個老梗的安排。直到作者在後記挑明,我才意識到這兩段情節在金庸作品裡的似曾相識。
 
老實說,當讀到許樂由聯邦人變成帝國人的情節,我直覺聯想到的居然是鋼彈SEED(笑死),雖然我基本上忘了SEED在講啥,但反正裡面有夥伴反目成仇就是。
 
除了許樂開掛,《間客》裡另一個開掛的人物是施清海。前者是武力開掛,後者是情報開掛。讀者永遠不知道施清海到底是如何怎麼搞到他想要的情報(或許連作者也不知道)。許樂潛入大樓去刺殺麥德林,施清海就揣著大槍在樓外開炮;許樂用憲章後門調查古鐘號案件,施清海就頂著第一間諜的名號跟著查。
 
結果查著查著就死了。
 
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
 
怎麼能死呢。封余能死。軍神能死。邰之源能死。但我以為施清海是不會死的。而且居然死得那麼哀淒、那麼決絕、那麼不可一世、那麼無法捥回,連個把便當吐出來的機會都沒有。打爆議會山,逮著名為人質實為護盾的鄒郁漫步到憲章廣場的這段路,真是我看得最悲傷的一段路。
 
我一直很喜歡施清海這個人物,總是希望作者能給他多一點戲份,但卻沒想到作者居然中段就讓他死了。所以,施清海沒來得及知道帕布爾始終是個體面的叛徒,也不知道許樂的真實身世竟然是帝國人,更不曉得軍神的兒子最後是個打算拿核彈炸掉聯邦的瘋子。
 
有時候,我會好奇,如果施清海沒死,能夠參與到上面的事件,那他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又會做出怎樣的行動。
 
可惜沒如果。
作者真是太壞了。
 
最後,談談席勒這個人。
就如同作者在後記寫的,這個在《間客》裡從沒來沒有「活生生」出現過,而只是被各種引用的人物,其實是個古往今來的綜合體。所以有時候席勒寫等待果陀,有時候他又寫唐吉訶德,他是個文學家,卻又說了各種真理名言,關於政治,關於愛情,關於人生。
 
我滿佩服作者能用「聯邦歷史」的框架,將席勒這個融合了現實(這裡的現實,指的是讀者你我的現實)知識的人物埋入小說裡。在《間客》的世界裡,似乎每個人物都讀過一兩部席勒的作品,也都能引用出一兩句席勒的名言,甚至連遠在帝國的大師範都在蒐集席勒的文學作品。而每當席勒被提及,被引用,成為人物所思所思的一部分時,所帶給人的感覺不僅十分契合當下的小說情境,同時也加深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就像平時我們會引用《哈姆雷特》的「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來描述當下的現實矛盾一樣。而在引用的同時,也反映了引用人的價值觀、思想和心境。
 
席勒作為一個虛構的「文學家」,在《間客》裡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席勒,也就沒有封余,沒有施清海,更沒有聯邦世界。席勒是一個從「讀者的現實」偷渡到「作者的小說」裡的有趣傢伙,或許哪天二刷《間客》的時候可以找找每一段被引用的席勒的真面目(哪一段是金庸?哪一段是古龍?)。
 
當然,也許更多的席勒只是作者瞎掰的化身。(笑)
 
#貓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