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罪行(讀書心得 

比虛構還離奇難解的現實。

作者身為辯護律師,書中的案件都是職業生涯的親身經歷。雖然記述前因後果是再平常不過的模式,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每篇事件的描述竟然都是出自當事人(受害者或加害者)的第三人稱主視角,讓人讀到後來反倒十分好奇作者首次接觸案件當下的情境和想法。

這或許是為了客觀書寫,所以作者才盡可能地淡化自身在其中的形象;矛盾的是,由於唯一性(你只在此處)的侷限,導致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完善每個人的情況,更遑論拼湊所有事的全貌。如果真有人可以辦到,那必定是神,或是小說家吧。

說實話,我其實不太欣賞作者用當事者的角度主導敘事,即便這種方式易於讓讀者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但我對「律師真的能獲知這麼多細節」抱持著相當大的懷疑。因為書中描述的不僅僅只有委託一方,更包括了其他相關人員(受害者、嫌犯、檢方)的情況。

這種「對敘事的不信任」直接減損了本書的真實感,但若說它是虛構,卻又因為敘事手法過於平鋪直述,而少了小說的情節張力。

費納醫師-醫生因誓殺妻
棚田先生的茶碗-一則竊案引發的殺人
大提琴-相依為命的姊弟
刺蝟-犯罪世家的聰明者
幸運-心臟病發與分屍
夏令-賣淫與嫉妒殺人
正當防衛-神秘客的暴力自衛
綠色-可疑的數字精神病患
拔刺的男孩-牢籠中的警衛
愛情-吃人的衝動
衣索比亞人-不幸者的幸福旅途

本書總共收錄了十一篇案件,有些案件不明所以的嘎然而止總令我聯想到《聽擊者》。不論是接聽報案的警察,還是接受委託的律師,所參與的都只是某些人的人生片段。即便有前情,又或者有續篇,那也是在看不見的結局之外了。


#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