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總是自以為是(讀書心得

無法擺脫的主觀認知與本位主義。

這大概是一篇沒什麼參考價值的心得文。雖然本書開頭讓我讀得頗津津有味,但隨著作者開始運用一知半解的東方文化來強化論述,並將焦點轉移到宗教(基督教及各分支)和政治(美國政壇)後,就變得非常不好看。

由於本書的主題是道德心理學,首先談到的便是關於道德的提問。作者花了不少篇幅釐清什麼樣的選擇跟道德有關,又或者應該歸於個人的偏好。其中既有涉及宗教信仰的部分,也有出於身體情感的探討,讀起來雖然十分考驗讀者的邏輯理解,卻也是全書最值得細讀的段落。

隨後,在講述了眾多學者的「道德觀」後,作者下了一個結論:影響人做出選擇的,其實是道德直覺,而非道德認知。這個結論呼應了作者的上一本書《象與騎象人》,並認為人的心智運作是由直覺(象)先下判斷,然後再利用推理(騎象人)合理化結果。

我沒讀過《象與騎象人》(查了一下,發現它竟然跟正向心理有關?!),不過作者不把道德視為理性產物,而是社會話術的論調頗令人認同。借用推理小說來比喻,這過程宛如先指定真兇,再堆積線索,並把其他不利的證據排除。

因為人總有各式各樣的方法拼湊出想要的真相,捍衛自己的立場,唯一欠缺只是道德高地和正當性。作者指出了這點,但卻沒有解釋道德直覺從何而來?這也是為什麼本書無法說服我。既然作者將「直覺」與「認知」分而論之,總得有定義或說法吧?

然而,並沒有。

作者非常含糊地把直覺和情緒混為一談,企圖將它從認知裡分離,以便創制論述。但通常意義下的「直覺」,其實是大腦蒐集大量認知後,略去思索推理所採取的行動。如此一來,又怎麼可能跟認知完全無關呢?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正吃甘蔗」,越讀越難看的書。雖然本書由三大部分構成,但我認為只有第一部分比較值得讀。第二部分尚可。而讀到第三部分我幾乎是快轉式地翻看。受不了作者總是拿對論點有利的例子來強化論述,卻無視於那些與論點不同的地方。

或許因為我也很自以為是吧。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間裡的唐吉訶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