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心得
HOW TO READ BOOK
前提是你要翻開它。
作為一本指導閱讀的參考書,不得不說,它實在太厚了。因此即便它成名已久,堪稱經典,我卻一直提不起勁讀它(這其中或許還帶點「如何閱讀一本書?哼,這還要你來教嗎?」的自大)。
老實說,我認為本書的處境其實非常吊詭:從不讀書的人沒興趣關注它(我就不讀書你咋地?),而有讀書習慣的人則容易無視它(我自讀書不用你來教)。除非當成教材,否則這本書實在難有用武之地。
然而如果我是大學國文通識的教師,一定會把本書選為核心教材。
就像打開新電器前會詳閱使用說明書,讀書前參考閱讀指導書同樣可以少走歧途。雖然不看說明書也能使用新電器(以前我有時候會這樣),但看完說明書後卻清楚更多本來不知道的功能(從此之後我都會看完)──說明的價值正在於此──如同《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樣。
不過與說明書不同的地方是,閱讀並沒有絕對的方法(有人就喜歡從結局讀回來),本書所提供的,也只是學院派的普遍準則,倒也不必照單全收。對我而言,本書並不會改變我對閱讀的想法,也不見得能影響我的閱讀習慣,而僅僅是作為補充,讓我看見了不同的閱讀高度與視野。
厚度是本書最大的優點,因為它全面;卻也是本書最大的缺點,因為它繁複──總之,我想說的是,別被它的權威和厚度嚇到了。
本書將閱讀由淺至深分成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而前一個層次包含在下一個層次之中,層層遞進。換句話說,能夠進行主題閱讀的讀者必然具備基礎、檢視、分析的能力。
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基礎閱讀指的是認識字彙、理解句型的讀寫能力;檢視閱讀指的是掌握目錄、抓住大意的略讀能力;分析閱讀指的是分類內容、描述論點的詮釋能力;而主題閱讀指的則是涉及多本書的研討能力。其中,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的實踐較為複雜,書中羅列了相關步驟,簡化如下:
@分析閱讀
為書籍分類(實用或理論?)
用一句話描述書的內容大意
列舉章節說明書的架構綱要
找出作者的意圖(作者想問的問題?作者的立場?)
詮譯作者的關鍵字
抓出主旨、論述、主張
書裡未解決的問題為何?
@主題閱讀(使用多本書)
找到書籍的相關章節
建立詞彙,引領書籍的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釐清問題,建立主旨
界定議題,蒐集對主題不同的意見
客觀分析與討論
分析閱讀考驗讀者閱讀的深度,而主題閱讀則考驗讀者閱讀的廣度。
此外,本書亦提出四個閱讀的基本規則,請讀者在讀書的過程(或讀完之後)進行自我反思:
一、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講什麼?
二、這本書的細節是什麼?
三、這本書有道理嗎?是部分?還是全部?
四、這本書跟你有啥關係?(或可理解為,從這本書裡得到了什麼?)
思考傾向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如何閱讀一本書》
顯而易見的是,不管是閱讀的四個層次,還是閱讀的四個規則,其目的都在督促讀者吸收、思考、歸納、表達,而不是讀完就算了。作者的立意雖然沒什麼錯,但每本書都這麼讀實在太累人(沒錯,我讀書就是想獲得娛樂,只想放鬆,不想煩惱)。
還是回到開頭那句話,就算一本書再怎麼好,總得想辦法讓人翻開它。而若是這本書能減少三分之二的厚度,相信它會更平易近人。
#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

PS.有關哲學的細節筆記
形上學:探討存在問題。
自然哲學:探討特質與種類的演變、變化的條件與原因。
知識論:探討知識問題(例如,人的認知。知識的起因、範圍與限制)
全站熱搜